第八十五章 繁荣背后的秘密(2 / 2)

大明少皇 喝水的犀牛 2347 字 2021-09-02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

傅山何其聪明,见皇上余光瞄向了自己,脑子一转已是明了:两位大人以后还要继续在地方为官的,某些话可不能从他们嘴里说出来,一旦这么做了,两位大人以后在地方上可就混不动了。黑锅嘛,还是自己和周时纯这种小人物来背比较好

于是,傅山急忙拱手道:“皇上,两位大人日理万机,那会注意这些小事。小人家中为官者甚多,对于官场学问还是略知一二的。不妨由小的来回答。”

孙元化和熊廷弼老于官场,自然明白皇上和傅山的用意,两人心里感激之余,仍不免有一丝遗憾。其实这件事由他们自己来说好得多。可,如今的官场那里会允许他们如此直言…

按照明朝官场规则,胥吏从来不被允许上书具体政务,否则将会被论罪。因此跪在地上的周时纯,此时心里如火烙一般。

虽然他很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禀报给皇上,但却犹豫不决。他两手紧紧扣在地上,思虑再三后,心头一热便张口道:“皇上,小人有事禀报。”

朱由校并未理会周时纯的自告奋勇,只是静静看着傅山,等这个大才子开口。

周时纯两手握拳,昂首挺胸毅然决然地开口道:“皇上,小人有事禀报。”

傅山很想一脚把周时纯踹出门外:这个傻子,怎么连皇上的用意都看不出来。你准备向皇上禀报什么?禀报你这几年一直在暗中收集各种数据?这些话能在这里公开说的?脑袋还要不要了?

为了避免周时纯脑子犯抽胡乱说话,傅山快步走到周时纯身后拱手道:“皇上,周时纯所书内容,虽有一定道理但仍显不足。就由小的来补充完整。”说完,不漏声色的踢了周时纯一脚。周时纯此时也醒悟了过来,立刻牢牢闭上了嘴巴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傅山道:“皇上,周时纯上书中有言,国朝税收之弊端有三。其一,只重税收人口不重纳税人数;其二自万历年中期开始,贱户激增却并不纳入税收人口;其三。当今土地兼并严重,导致大量流民出现。而官府为保证税收压迫更甚,结果流民甚巨。”

朱由校喝了口茶道:“这些朕都知道,周时纯上书中也说,希望重新计算纳税人口,并且将贱户纳入税收之中,抑制土地兼并减少流民。朕关心的是,这些多出来的人口,地方官府是怎么处理的?傅山,把你了解的情况说一下。”

“是,皇上。以大同府为例,官府收到足额田赋之后,并未对多余人口课以赋税,仅仅令乡绅自行约束。”傅山答道。

“额?村民由乡绅自行约束?那城市里增加的人口呢?由谁进行约束和管理?”朱由校再问。

“这…因为市民并不承担田赋,因此并无直接约束和管理者。”傅山想了想答道。

“并无直接约束和管理者?那城市中的税收呢?”朱由校质问的语气开始加重。

“皇上,老臣曾巡按江南及辽东,还是老臣来回答吧。”熊廷弼拱手道。胥吏经手地方具体事务不假,可朝廷对于此事的态度,胥吏可未必清楚。朱由校喝着热茶,示意他继续。

熊廷弼一捋胡须道:“皇上,地方豪绅大户经常使用‘飞洒、诡寄、虚冒’等手段以负国课,而平民本身负担并不沉重,一两银子仅税6钱而已。可即便如此,逃税者依然甚多;

至于商税,国朝一年所入屈指可数仅二三十万两,天启年后虽增至五十余万两,亦杯水车薪。时至今日,江南产茶之地,还在用宝钞结算税收,一年仅得银十余两。

不仅如此,朝廷还屡次增补。如嘉靖三十七年三月,‘诏恤京师铺商。会估衙门不许抑减时值,经收衙门不许需索分例。其未发商价,以太仓银次第给补’;

另隆庆四年六月,‘工部复大学士高供所陈恤商事,言贫商困累,惟多给预支银可以拯之…诏可’。而隆庆年间南京工部郞张瀚,更是下调商税,‘自后商贾乐赴,舟楫骈至辐辏,国课较昔反增十之五。以此见人心可以惠感也’。

各地钞关因无法足额征收关税,关闭者十有五六。不少地区,商税停止征收已有数十年,其中不乏南直隶一些富庶之地。”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

朱由校闭着眼睛倾听,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想法。忽然之间,似有一道强力闪电在脑海中划过:明朝并非没有足够的纳税人口,而是很多人口根本就没有纳入统计。其中包括,历年新增人口,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的农民,数目庞大的贱民和每年不断增加的流民。

各地豪绅大户,依靠科举功名和纳捐,形成了免税的特殊群体。自万历中后期天灾人祸不断,农民为了活命只有卖身为奴,从而又形成了一个畸形利益团体;

豪商巨富依靠朝中话语权,不断推行减税,并且利用对于明律的熟悉,给自己找了无数偷漏税负的理由和借口,并借此与朝中官员形成了关系紧密的群体。明朝的官员与商人未必有后世的经济眼光,但他们却敏感地抓住了明朝廷政策的漏洞。

成祖定下了朝廷年入2700万石田赋的最高额度,那些地主和豪商暗地里早就乐开了花,他们与地方官员,窜通一气瞒报人口。这就导致朝廷征收税赋的人口,永远都是6000万人。而新增加的几千万人口,成为他们任意盘剥的对象,朝廷还没办法收税。

因为拥有数量庞大且近乎免费的劳动群体存在,明朝官员及商人才有底气叫板朝廷。他们根本不在乎6000万固定纳税人口的死活,因为这仅仅是他们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。但如果谁敢动那些免费劳动力,这些人肯定会拿着板砖玩命。

怪不得孙元化和熊廷弼说起这事就支支吾吾,周时纯一副准备随时英勇就义的悲壮表情。就连傅山都不敢直接说明。这事谁要是捅出来,绝对死无葬身之地,连神仙都救不了…

真特么的是一个大笑话,明王朝中后期貌似繁荣的商业经济,竟然是奴隶制和偷漏税结合的怪胎产物。就这样的商业经济基础,凭什么去和欧洲那些武装商人竞争!!??

想通这些关节后,朱由校忽然浑身没了力气,两只眼睛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,瘫软在椅子上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