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章 商人的历史(2 / 2)

大明少皇 喝水的犀牛 2291 字 2021-09-02

大地主强大的避税能力,使得国家税收进一步减少,迫使晁错提出“纳粟拜爵”政策。到汉武帝时期,大地主们都有了爵位,但纳税人口的急剧缩小,使得国库进一步空虚,国家粮库没多久又空了,边境此时告急,不得已之下,汉朝政府只好开征6%的财产税。

如果富人们隐瞒税收,一经告发,则财产一半给告发者,另一半收归国库。一时间,“杨可告缗遍天下,中家以上大抵遇害”。西汉政府,从初期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中尝到了恶果后,终于转向了西汉中期的杀商政策。

因为统治者懂得了,商人具有积聚社会财富的强大力量,必须“重农抑商”,才能平衡商人和农民的利益。否则这股力量,会反过来影响到自己的决策,皇上有沦为傀儡的风险。从此,历届政府都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。

从客观来说,这是农耕社会必然的结果,也是商业经济不发达时代,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。而一直蛰伏的文人,终于等到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红包。这一红包,让文人享用了上千年。直到另一个伟人,开启了全民教育,将文人从神坛之上彻底拉了下来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

其时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发现,自己杀了商人好像也不对,全国的经济并没有好转,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。而董仲舒这时,拉了拉汉武帝的衣角:“皇上,微臣有《葵花宝典》一本,当可一解皇上烦忧。”

看到董爱卿提出的“推明孔氏,抑黜百家”(注1)后,汉武帝拍案而起:“准了。”什么叫人才,这就是人才。

当汉初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,已经不能满足汉武的雄心之时。如何从政治上和经济上,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制度,成为了汉武帝急需解决的难题。元光元年(前134年),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,亲自策问。

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,春秋大一统是“天地之常经,古今之通谊”,现在师异道,人异论,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,使统治思想不一致,法制数变,百家无所适从。他建议:“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,勿使并进。”

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,很受武帝赏识。于是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,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。而华夏历史上最早的土地利益拥护者,地主阶级,终于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,并站稳了脚跟。

而作为经济带头人的商人阶级,在地主阶级的无情打压下,就此沦为了路人甲,成为了华夏历史上一个颇为尴尬的角色。此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,商人一直作为地主阶级的附庸存在,而丧失了自主权。

在华夏历史上,激烈的文武之争一直存在,经过数次较量后,地主阶级文人终于在明朝,取得了朝堂与军队的绝对控制权。当掌握了生杀大权后,文人对于商人的各种抹黑,也在此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

当文人感叹“无敌才是最寂寞”之时,不可抑制的商业洪流终于到来。商人们又一次被历史推上了前台,文人依然不以为意,他们认为商人将永远依附自己,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空间。

但文人远远低估了,商人被压抑上千年后,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和能量。恰在此时,努尔哈赤给了明朝商人这个机会。于是,商人撕掉了最后的防线,彻底而忘我地投入了挖明朝墙角的行列,至死不渝!!而范永斗,就是其中的八大杰出青年之首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此时的朱由校正是面临两难选择,杀了他们,固然一了百了,但明朝也完了;不杀他们,明朝会被这些人抽筋去皮,死得更痛苦。

朱由校建立科学院的初衷之一,便是想借助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虹吸效应,达到集中资源暂时掌控商人的目的。可要达到这个目的,有一个前提,必须有自己的商业力量。南直隶的商人根本靠不住,难不成,要和这个范永斗合作?呕,先吐一会儿再说…

王允儿见到朱由校看着范永斗,脸上一直阴晴不定。暗想到:这范永斗财大势大,要是大公子把建设科学院的事情交给他的话,可就没我王家什么事了。以前一直是哥哥姐姐照顾我,这次我说什么也得帮助他们。小女子也认得财大势大之人。

“大公子,奴家想起一件事情。不知当说不当说。”王允儿道。

朱由校有些不耐烦地说道:“说。”小姑娘家家的就是屁事多,没见本公子正在伤春悲秋?

“大公子,此次建设科学院所需费用定是不菲,单靠王家恐怕难以为继,奴家在代王府认识一个商人,其家巨富。不知可否引其一起参与?”

“额,这个由你们王家自行决定,本公子不干预。”

“大公子,您就不想见见他?他与代王可是关系匪浅。”

代王?怎么又是代王。嗯,借此机会多多了解一些事情,也是好的。我倒要看看,这个代王是怎么做生意的,以后收拾起其他藩王来,也好得心应手。想到此处,朱由校扬起了嘴角:“好啊,那就见上一面。”

(注1:董仲舒并未向汉武帝提出过所谓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“这一建议。在《董仲舒传》中,也只是称为“推明孔氏,抑黜百家。“在《武帝纪赞》中,是“罢黜百家,表章《六经》“

'罢黜百家独尊儒术'“的始自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,1916年在《新青年》杂志上发表《孔子平议》一文,而与他同时代的“国学大师“梁启超则从未承认并使用这一说法。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