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六章 七大谎言(2 / 2)

大明少皇 喝水的犀牛 2178 字 2021-09-02

难不成我泱泱大明,看着努尔哈赤欺负女真各部,躲在一边袖手旁观?看着努尔哈赤在我大明国土之上兴风作浪,还要拍手叫好?等于我大明被人打脸了,还得笑着说,欢迎欢迎,热烈欢迎。巴雅喇,要是朕天天抽你的脸,你舒服不?

第三恨,努尔哈赤与我辽阳一个区区副将吴希汉,在我大明国土上宰马牛,祭天地,立碑界铭誓:汉人私出境外者格杀勿论;夷人私入境内者格杀勿论。这他妈的还有道理没有,等于两个家奴私下把主家的产业分了,主家还不能过问。

努尔哈赤要是兴兵来犯,朕都认为他是个纯爷们。可他现在却拿私分大明国土之事,来作为其造反的借口,岂不可耻?这和家奴与主家小妾私通,然后要霸占主家有何区别?这要是放在大明,是要浸猪笼的。不过这在你们部族里,好像也不叫事,是否可耻你们也不在乎。

第五恨,叶赫部原本答应将叶赫布寨之女,布扬古贝勒之妹嫁给努尔哈赤。后来你们建州与叶赫起了冲突,努尔哈赤莫名其妙把布寨贝勒砍成两截,还只还了一半尸首给叶赫部。后来我大明主持公道,将叶赫老女嫁于蒙古,免于其遭遇家暴,这何错之有?

努尔哈赤被人悔婚,他不想想自己的生活作风问题和身体行不行的原因,为何把这事怨我大明身上?难不成他入了洞房后,下面成了一根软泥鳅,也要怨我大明没给他虎狼之药?

朕现在确定,他大儿子代善勾搭他二老婆的事,肯定是真的。朕还得感谢他,没有因为这破事搞出个第八恨出来。这说明他还是要脸的,懂得男人不行的事,不能乱说。

第六恨,努尔哈赤说‘南朝听信北关诬言,发兵逼令我部远退三十里’。朕就不明白了,这是在劳资大明的国土上,努尔哈赤有什么资格对我大明的国策叽叽歪歪。给你们交战双方划出一道安全线,免得破坏生态环境,吓哭小朋友什么的,这有错?

至于第七恨,更是搞笑。萧伯芝乃我大明之委任官员,蟒衣玉带乃我大明之礼仪。努尔哈赤羡慕人家穿好衣服就明说,为何要污蔑萧伯芝辱骂你们先汗?不就是提醒你们,要按时上缴蜂蜜嘛,至于说成什么第七恨?这特娘的就是一罐蜂蜜引发的惨案。”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

巴雅喇在朱由校的毒舌之下,完全没有还口之力,目瞪口呆之际脸上表情精彩之极:明皇是如何知道后金的无数秘闻的?明皇是如何知道大汗的过往的?明皇为何很多事知道的比我还清楚?明皇嘴里那许多稀奇古怪的词语是什么意思?…

猛如虎和虎大威听得眼睛鼓成了铜铃,眼中八卦之火熊熊燃烧,他们对于七大恨怎么来的毫无兴趣。他们只关心努尔哈赤原来还有这么多男人不能说的事,被人悔婚就算了,居然还被自己儿子戴了绿帽子,哈哈,今晚得去卫队好好宣传一下,这特娘的太劲爆了…

巴雅喇喘着粗气,让自己镇定了下来,现在不是和明皇口舌之争的时候,再说,也确实说不过明皇。想办法怎么从这里回到后金才是真的。他还没开口,就见朱由校坐在了一根马札上,晃着二郎腿继续说:

“巴雅喇,朕费这么多口水,就是想告诉你。有些事,你自己说出来,朕会饶你一命,如果被朕说出来,嘿嘿,朕一直没试验的十大酷刑,你可就要当小白鼠了。朕,想想,第一大酷刑是什么来着,额,对了,拔指甲。猛如虎,拿钳子来。”

“尊敬的明皇,有些事,小的也不清楚。您也知道,小的不能继承汗位,因此很多事,大汗也不会告诉小的,但是小的保证,只要是知道的,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”巴雅喇咽了口唾沫急急说道。

“嗯,这还差不多,虎大威,给他松绑,再给他个马札。另外把书写板和纸笔都给傅山。朕要和建州女真二当家好好聊聊,傅山负责记录,写完了后,让二当家签字画押。”朱由校虽然脸上笑嘻嘻的,但笑容里却没有一丝温度。

“说吧,你们在我大明之中到底安排了多少卧底,也就是细作。朕很有兴趣知道。”

“尊敬的明皇,这件事小的着实知道的不清楚,因为兄长他有些事不会告诉小的。但前几年,有一批细作是小的负责安排进明军的夜不收中的。比如这次大明天军来草原巡视的队伍中,就有一个。但前几天在天军描画地图之时,被误杀了。”

“嗯,继续,不要停。”…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巴雅喇垂头丧气地骑着一匹老马,踏上了茫茫草原,寻找努尔哈赤的部队。猛如虎有些好奇地问道:“皇上,您为何就这么把他放了?还有,为什么不把那一百个后金兵砍了?”

朱由校淡淡一笑:“努尔哈赤使用阴谋诡计,搅乱我大明朝纲,朕也可以阴他一次嘛,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。至于那一百后金兵,朕有大用。

皇家卫队一直欠缺实战训练,正好用这些人来当陪练,记住,是陪练,不是要弄死他们。这对于我们熟悉后金的作战风格很有帮助。这种免费的陪练,可不好找额。”

《明史.女真传》载:巴雅喇,爱新觉罗氏,塔克世第五子。岁戊戌正月,偕褚英伐安楚拉库路,夜取屯寨二十,降万余人,赐号卓礼克图。岁丁未五月,伐东海窝集部,取赫席赫、鄂谟和苏鲁、佛讷赫托克索三路,俘二千人。天启四年(1624),自草原归建州,卒。